立志争先 开拓前行追记江苏省劳动模范泰兴工业战线拓荒牛菊新园-ag凯发娱乐

立志争先 开拓前行追记江苏省劳动模范泰兴工业战线拓荒牛菊新园

2022-12-23 11:25:53 作者:菊 也

        年少志高挑重担
  菊新园,原名鞠新园,1931年11月29日出生于泰兴县城黄区新街乡鞠家庄。姓氏后来改作菊字,是取“君子之风清若洗,一身傲气披彩衣”诗句之意。
  作为贫苦家庭出身的孩子,菊新园天资聪明,好学求进,从私塾到小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尤其喜欢数字演算。1947年10月,因年仅15岁的菊新园成绩优异,被中共泰兴县委举办的财务训练班录取。几个月后,被分配至泰兴江海公司,从此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
  据史料记载,泰兴江海公司是抗日战争期间,我苏中抗日根据地于1942年春,面对侵华日军的经济掠夺和封锁,由苏中三分区组建的以根据地内的猪油酒及土特产,通过市场运作和交换,从敌占领区的城镇中,换取纸张笔墨日用品和食盐及军需物资等的一家商业机构。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商业史上独一无二的军、民、商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堪称典范。泰兴江海公司,则是由原位于宣堡镇的裕民公司、抗战胜利后进入县城后的新泰公司合并组成,其时设于黄桥市(今黄桥镇)。
  1948年3月,菊新园任泰兴江海公司会计。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斗争岁月,险情随时都会发生。他和同事们除积极工作外,一旦接到撤退命令,便各自携带相关账册和黄金分头转移。在这期间,有的同志虽倒在枪林弹雨中,但他们用特定方式保存下来的财产却丝毫无损,创造了“黄金一两不少”的奇迹。所有这一切,都为支援前线,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涯,菊新园的出色表现被党组织所看重,一年后的1949年5月,他因此被吸收入党,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此后,泰兴江海公司大部分人员调至海安公司,留下的人员与“泰县江海公司”汇合,并入靖江县季家市的“靖泰江海公司”。菊新园任靖泰江海公司总账会计。
  1950年3月,泰兴全境大部解放,菊新园转任黄桥江海公司总账会计。4月,公司解散。他被调至苏北实业公司姜堰民丰油米厂任财务主管,后又在苏北公营大丰油米厂(国营黄桥油厂前身)任经济计划科科长。转战多地、热情服务、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名利的革命精神,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1955年5月,在全面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的大好形势下,菊新园被调至省属黄桥猪业加工厂任副厂长(主持工作),时年才24岁。后任省属黄桥肉联厂厂长。早先,这家初名为新民腌腊公行的厂子,为境内第一家公营肉类加工企业。其时仅有职工23名,厂房设在黄桥丁氏义庄和火星庙,因缺少设备,又为手工生产,其品种仅为咸肉、风干肉、火腿等。
  他上任后,面对重重困难,通过调查摸底,便将工作重点放在扩展业务、改革工艺、添置设备、建章立制上。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这家濒临绝境的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生产蒸蒸日上的崭新景象。此时,不但职工增至209名、固定资产达18.3万元,而且新增了肉松、红肠、香肚、制革等产品。年加工生猪51432头,产值达313.6万元;向苏联及东欧国家出口火腿、肉松63.7吨,香肚420只。这一系列骄人的成绩赢得了政府和广大市民的称赞。1957年,就此更名为中国食品公司江苏省公司黄桥食品加工厂。
  后来,随着工厂整体搬迁至黄桥镇南首,经多年发展,已成为省内知名企业,进入国家大型企业行列。肉松、冷香肉、香肠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银奖、铜奖,鹌鹑蛋罐头创省优。时至今日,当年老工人一提起省属黄桥肉联厂的菊厂长,对这位工厂的创业元老,无不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大跃进时期,1958年7月,在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中,根据组织决定,菊新园又从黄桥肉联厂调至泰兴县城,任泰兴县冶炼办副主任,同时兼泰兴县经济部指导员。后又赴六合县任泰兴县冶炼团生产处副主任、灵岩山钢铁厂政工科科长,仍兼泰兴县经济部指导员。
  当时的六合县炼钢工地,生活异常艰苦,他和工人们一起,吃住都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里。为表达要寻到铁矿的决心,经组织批准,从而将爱人李宝珠(泰兴县邮电局第一代女话务员)调往那里,决心在那里扎根一辈子。
  时间不长,国家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外派的泰兴县冶炼团被解散。扬州专署将菊新园安排至扬州专署重工业局并提供住房,面对下发的分配通知,菊新园义无反顾地重新又回到了泰兴,用他的话说,我是泰兴人民哺育长大的,作为她的儿子,我要一辈子为她服务。回来后,他来到泰兴县工业局,因局长常年患重病,手术后在家休养,菊新园名为副局长,实为主持工作的一把手。1959年,年仅28岁的他,为泰兴县乃至苏北地区为数极少的最年轻的县局级领导干部之一。
  由此,从1955年5月至1992年1月,菊新园在泰兴工业战线上,以拓荒牛的精神,奋力开拓,争先创优,为人们留下了一幅幅壮美璀璨的历史画卷。
  开拓进取谱新篇
  1965年4月25日,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地方国营泰兴县磷肥厂”。省政府下拨资金30万元,要求年产磷肥6000吨。正在筹建泰兴县化肥厂的菊新园接到这一新的任务后,抽调了机械专家何正元、技术员余晨林、泰兴中学的化学老师林维成和工程设计员白茅草等人。同时还抽调了一些在工厂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从1958年停产后的原化工厂下放人员里招回工人42名,其中有刘明箴(1990年被评为化工工艺高级工程师)等4人,以及技术骨干、财务会计、供销科长等。全厂计有职工77名,大、中专毕业生达40%多。
  在过船港勘探厂址的过程中,菊新园与周富源老技工同乘一条船,因船小水急,到岔道口时,波浪起伏,在即将翻船的危急时刻,菊新园将唯一的一个救生圈套在周的肩上,自己投身入水,协助船工推船前行。上岸后,连衣服也未来得及换,旋即投入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中。
  厂址选定,时值酷热夏季,这里遍地蚊虫乱飞,为抢时间赶进度,工作经常通宵达旦。当时在现场,除有几间外借的民房,到处是荒茫茫的一片。菊新园作为现场总指挥,吃住都在这里,因床位有限,也只能和大家轮流歇宿。近半年多的时间,他就有两个多月没空理发,体重一下子减了十多斤。
  9月底投产后,实现了向“国庆”献礼的预定目标。到年底生产普钙1206吨。因选址正确,临近长江黄金水道的泰兴县磷肥厂,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从而保证了大批量的硫酸和磷矿石通过水运,直接进入厂区码头,大大地节省了原计划从陆地运输的成本。翌年,生产量达8426吨,超过设计水平。1971年9月初,磷肥厂又利用生产磷肥时的废气、废水,成功研制出水晶石、水玻璃和白炭黑等产品。1981年6月,被化学工业部命名为全国红旗单位。1988年,分别获得省化工厅和化学工业部授予的全面优胜单位与全国化肥增产作出贡献企业的荣誉称号。1993年,普钙产量已达63000吨,“瑞和品牌·中国名牌”享誉全国广大农村。
  泰兴县磷肥厂建成投产后,作为泰兴县工业局的负责人,菊新园又投入到组建泰兴县化肥厂的指挥岗位上。1966年3月8日,泰兴县化肥厂注册成立,菊新园兼任厂长。1968年,开创了在全国同类型化肥厂建设史上自行安装和一次点火成功的先例。后来,以年产40万吨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泰兴两个“肥老大”的成功创建,不仅为扭转当时全县广大农民严重缺肥和泰兴百万人民严重缺粮的严峻局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由此带出了多家为化肥生产配套的企业。
  1977年5月,由于菊新园在泰兴工业战线上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被泰兴县革命委员会推荐出席了江苏省工业学大庆会议(被认定为江苏省劳动模范,表彰单位为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时任泰兴县工业局副局长)。作为江苏省工业学大庆代表,同年又光荣地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电子工业学大庆代表大会,受到国家主席李先念等中央领导接见。
  1980年,在筹建泰兴广播电视大学时,为培养电子技术后备力量,菊新园让泰兴县无线电厂挤出部分办公用房和教学必备的音像设备等。同时还从县属企业选调了部分科班出身的老工程技术人员到这里担任授课老师。
  在“全民经商”的热潮中,菊新园于1982年3月接受组织重托,调离泰兴县工业局,创设泰兴县电子工业公司(局级试点)。这家作为全县“八大行政性公司”中的第一家“局级”公司,当时的县委书记钱永波号称他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菊新园在这里进行了大胆探索,通过改革行政体制,一下子猛增了10多家电子企业。此后,地方国营泰兴县无线电厂生产的军工电子产品aj-2型干簧按键,成功应用于中国太平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为国防工业作出了贡献。
  1984年,菊新园在多次考察和论证的情况下,从日本成功引进国际先进的磁性材料全套生产线,在江苏同行业中尚属首家。率队去日本考察时,随员中因有一人出境证件不完善,他亲自找到公安部门,说明此次考察的重要性,经过“特事特办”,从而让其成功随行。
  磁性材料全套生产线引进之后,他经常去生产第一线了解情况,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泰兴机床厂、仪器厂、无线电厂、水泥厂、酒厂、石油机械厂、农机修造厂、自行车脚蹬厂和黄桥布厂等骨干“大厂”及数十家中小企业,都留下了他匆忙奔走,指挥、指导的身影。
  1986年10月,菊新园任泰兴县经济技术协作开发委员会负责人。后作为泰兴县最早的高级经济师,在调查研究中,撰写了《紧抓泰兴工业强势 拓展产品出口创汇》《浅谈县属企业和乡镇企业电子工业体制改革路径》《承包电机厂可一举两得》等一大批调查报告和论文。同时又一次次率队走南闯北,进行参观学习,对标找差,帮助各类企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从而让泰兴工业的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此后泰兴的工业技术成为苏中各县市工业之翘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忘初心永向前
  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老革命,菊新园自走上领导岗位后,律己奉公,从严要求。任省属黄桥肉联厂厂长包括主持省属黄桥猪业加工厂工作时,因当时没有“招待费”一说,故每逢省市等领导前来检查工作,他都是自掏腰包,让会计从自己的工资里扣除。
  其工作因多次变动,住房也曾多次更换,但大多为破旧的民居,有的甚至已有一百年多的历史,房间内的地板踩上去“咯吱”直响,老鼠在墙边的地板缝里钻来钻去,为防鼠患不得不养了一只猫。就这样,从乡镇到县城,他一住就是几十年,从未向组织上叫过一句苦。而在其后的单位多次福利分房时,他又一次次将新房推让给别的同志。他家的一位亲戚,据此给他家的老旧住房写过一首打油诗:“格子窗,无玻璃;一层纸,一指穿;冬天到,风直灌;抬头见,屋和天。”
  在日常生活上,他俭朴节约,一件衬衣补了又补,作为外出会客的一套中山装一穿就是五六年,左手肘子处还打了个小补丁。后来,有人将一件直贡呢衣料送上门,他笑着谢绝了,并说穿衣服是为保暖,比起旧社会,我有这件中山装就很不错了。
  他育有二女一子,对儿子更是严格要求。因他年少时有点调皮,就有意磨炼其吃苦耐劳的毅力,总是将他打发到艰苦的地方锻炼。至于菊新园本人,则是眼晴一挣忙到熄灯,从来没有星期天这个说法。据他的儿子菊也讲,父亲因常年在外奔波操劳,在他的记忆中,自小到参加工作,他连一次跟父亲一起看一场电影的机会都没有过。
  在那低收入年代,菊新园对亲戚朋友,尤其是一些比较困难的家庭,总是尽其所能,宁可自己不吃不用,也要节省下来给予资助。一次上班路上,一位骑车的小伙子将他撞倒在地,尽管疼痛难受,但他得知对方是因怕上班迟到要受罚时,便挥挥手放他走了。后这人打听到住址,上门送来鸡蛋打招呼,他坚决不收。交谈中,得知对方家庭的实际困难,还通过相关部门给予帮助解决。真是助人为乐的好人呀!
  “文革”中,他作为走资派,受到错误批斗,后又被扣上“五一六”的帽子。但他坚信党,坚信党的政策,相信总会有拨开乌云见太阳的一天。由此他坚持正常上班,工作照做。平反落实政策后,对那些过去批判过他的同志,只要认识了错误,他一视同仁,既往不咎,该提拔的提拔,该重用的重用。
  改革开放后,因工厂改制,面对上门送礼谋求帮助安排工作的人,他除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外,一一婉拒。一次,纵然是自己一手抚养长大的一个外甥找上门,想通过他的关系,在泰兴与南京联营的一家工厂里谋求一个副厂长的职务,也被他当场拒绝,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
  由于他的以身作则,模范带头,经他培养的干部,有的已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没有一个人受到纪律处分。
  1992年3月,菊新园同志经组织批准离休,享受县处级政治、生活待遇。他虽已离休,但身不休,仍关心泰兴地方工业的发展,在担任泰兴县化学建材学会理事长和泰兴县电子学会理事长时,除认真研读外,还带病写了几十页的泰兴县磷肥厂创办初期的回忆录。受邀参加下属单位的考察和谈判时,对人家的额外安排,多为一概谢绝。有时甚至自己还掏出钱来,请外出办事的同志吃饭。
  按规定,离休老干部每人每年都有一次公费旅游机会,但菊新园从未享用过。同样,医疗费的实报实销,他从未让家人跟在后面沾光。有事外出,本可向有关方面申请用车,但他一次也未开过口,大多选择乘坐公交车。
  2011年10月8日18时50分,享年81岁的菊新园与世长辞,走完了他那平凡而又忙碌的一生。他年少有志,勇挑重担,为振兴泰兴工业,殚精竭虑,奋斗终生;廉洁自律,永葆初心的革命精神必将永载史册,流芳后世!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