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江苏扬州:十年精彩蝶变 运河流向未来-ag凯发娱乐

ag凯发娱乐 > 专题 > 文章详情

【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江苏扬州:十年精彩蝶变 运河流向未来

2024-06-25 14:22:05 来源:今日扬州

“运”行十年 

“河”以载道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那大运河就是流动的血脉,蕴藏着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密码,沟通南北、贯联古今,通向未来。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后申遗时代”的这十年,这条浩渺长河为扬州这座运河“原点城市”带来精彩蝶变, 时间并没有让运河成为冰冷的遗迹,也没有遮断人与河的关联,这条“母亲河”与沿岸儿女共生、共融、共兴,奔赴未来。



以河为重——生态·缘水逐绿



“在我身后就是高邮助剂厂,在它东边的不远处就是大运河,为了响应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号召,保护大运河的生态水质,目前这里已经实现了全面停产……”这是2017年9月记者拍摄的画面。高邮助剂厂是高邮市高邮镇的重点企业,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但考虑到他们的化工产品可能对大运河及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当地政府果断对其实施了关停、搬迁。高邮镇环境助理冯高举介绍,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企业,无论是重点企业还是个小企业,无论是纳税大户还是一般纳税人都一视同仁,该关的坚决关。




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治理大运河生态环境。这是申遗后,大运河解的第一道题。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扬州从制度层面,加以保障。从实施“四控一禁”即严控廊道宽度、建筑高度、开发强度、污染排放,禁止违法建设,到明确主要河流“河长制”“湖长制”、重点断面“断面长制”,再到编制《扬州市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颁布施行《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十年来,一系列的制度保障,让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有了实实在在的勇气和底气。



扬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陈军介绍,实现分级分类保护和应保尽保,创设预先保护制度,细化对疑似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发现、报告和预先保护等规定,确保大运河文化遗产免遭破坏。


以河为脉——产业·向新而行


千年流淌的大运河,赋予扬州的,不仅有文化的底蕴,更有发展的动力。京杭运河六圩段是全国内河船舶流量密度最大的水域之一,每天有近700艘船通行,曾经这里是让不少跑船人“腿发抖”的“老虎口”。为了改善通航条件,打造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2020年起,扬州市对5.37公里的京杭运河扬州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展开全面整治,实施航道疏浚、新建船舶停泊区、改建碍航桥梁等工程措施。


大运河(15).jpg
大运河(16).jpg


扬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城区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王爱民介绍,以前这边就是一个船厂,现在变成了绿地,通过这次航道整治,拆除了沿线破旧的房屋以及碍航的一些码头,现在船在里面通航更安全、更快捷。


大运河(17).jpg

以河为名——文化·应运而兴



千里通波,舟楫如梭。大运河,是水路,也是文路。在扬州三湾古运河畔,近8万平方米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如同一本“百科全书”,立体化地呈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的现场。据不完全统计,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开展超过200项运河考古工作,其中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7处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处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广东游客方婕说,这里不仅有虚拟的江南水乡、历史建筑,也有实体的街市繁华,在了解运河历史的同时,也满足了穿越梦。


让古老的运河文化焕发生机,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这是让“古运河重生”的关键所在。


大运河(18).jpg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介绍,现在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也进入了体验式的时代,希望通过大运河博物馆整个的体验,让大家感知大运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去感知这条幸福河给全流域带来的一些变化。



以河为媒——百姓·幸福长久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时指出,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如何让这条母亲河更好地造福人民、惠及百姓?是责任使命、更是必答课题。


大运河(11).jpg
大运河(12).jpg


十年来,扬州以运河为轴线,妥善处理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留住城市记忆,实现人与古城和谐共存。扬州市区约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内,共有348条传统老街巷,至今已累计翻建老街巷300多条。


大运河(13).jpg


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古城镇规划保护专家阮仪三说,在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关怀,以及老百姓的积极配合之下,古城还是古城,但是新貌出现了,扬州古城的改建和更新给全国做出了表率。


大运河(4).jpg


即便经历了2500多年岁月年轮,每个时代的运河都还是新的,从滋养这个国家的生命脐带,到中华文明的展示长廊,它带来了最早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也激发了中国人对于水的与生俱来的情感,当全新的运输方式扑面而来,运河依旧波光闪耀,依然是这个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和精神家园。


千年的历史有它

相信未来的千年

我们还会和它一路同行





来源 | 融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 | 季刚 吴小波 刘燃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