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让文明传承迸发出新的活力-ag凯发娱乐

兴化:让文明传承迸发出新的活力

2024-08-02 07:07:06 来源:泰州新闻网 作者:唐春杰 见习记者 倪 婕 史道智 通 讯 员 徐梅蓉

古街延续历史文脉,学宫传承文化之火

位于状元巷巷头的状元坊是很多老兴化人心中的文脉寄托。

历史悠久的东门历史文化街区。

郑板桥故居。倪婕摄

范仲淹、李春芳、郑板桥……一位位文人名士在史书上留下兴化的印迹。千百年后的今天,踏入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仿佛穿越了历史长河,传统的街巷民宅、悠久的建筑古迹等,无不向世人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辗转至儒学文旅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志愿服务促进中心等在学宫旧址重建,引领新时代、新文明焕发蓬勃生机,成为兴化文化传承的聚集地。

古建筑搭载历史文脉

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地处兴化城东,古名“通泰街”,成于北宋、兴于明清,距今有着千年历史,素有“金东门”之称。街区有文物保护单位9处、代表历史建筑36处,“每条小巷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走进老东门沿着石砖小路行至状元坊巷头,就能看见大名鼎鼎的状元坊。

据记载,状元坊为明嘉靖年间奉旨为中状元的李春芳而立,距今已有500多年。年少时的李春芳刻苦好学,家中清贫以磨豆腐为生,环境不利于读书,他就宿于土地庙,15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状元。李春芳与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交好,作为泰州学派的传人之一,他在朝堂上深谙“明哲保身”,为宰相期间建议皇帝封贡俺答,保边境10年无战火。他老年自请致仕,成为前后5任首辅中唯一得以善终的一位。衣锦还乡后,也没有宰相的架子,牢记父亲李镗的教诲,秉持“依仁成里,与德为邻”的优良家风和睦邻里,这种精神延续至今。

状元坊是无数老兴化人心中文脉的寄托。据文物安全管理员张伟倩介绍,以前每逢中、高考,许多老人都拉着家中的孙子、孙女前往烧香。现在为了保护文物,安装了监控并作了规定,烧香的人没有了,可人们祈祷祝福的想法没变,每到重要考试,监控里常会看到老人默默祈福的身影。

除了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外,儒学文旅街区同样蕴藏着兴化文脉的历史底蕴。北宋年间,范仲淹在兴化任职期间设立兴化学宫,这是当时官办的规范教育场所,同时也是纪念孔子的场所。

兴化学宫作为记载中最早的县级学宫之一,厚植文学脉络,是优秀的文化遗产。2009年,兴化市政府在原学宫旧址打造儒学文旅街区,中轴为儒学广场,广场上保留了明代儒学的主要元素,步蟾桥、棂星门、元代赑屃、碑亭、杏坛等,引领前往市民领略历史文化的魅力。广场周边分布着中原才子坊、陈五房进士第、吴甡故居等兴化市文保单位,成为闹市一隅充满书香气息的人文街区,守望着慢节奏、有滋味的烟火兴化。

新思路传承文化之火

近年来,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和儒学文旅街区迎来了新的改造思路,立足最大程度保留传统文化,同时适度化开发、科学化保护,让这些古韵街区成为文化传播地。

状元坊最早为石木结构,上世纪50年代,因年久失修,为消除安全隐患,拆除了除两根石柱外的其他部位。2008年,为保护文物,兴化市政府采用全石结构按历史原貌修缮了状元坊,两根石柱与葫芦形石顶为明代遗留。

今年83岁的徐祖培,家住在状元坊附近。他说,“当年状元坊拆除的时候,我看到施工队拆完要将所有石料丢了,我看着心疼,就把顶上的石葫芦拿回家收藏。后来政府重修状元坊,我主动把它捐了出来,在家保管50多年,也算为保护文物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如今的东门,俨然成为兴化的地标街区,状元宰相李春芳之父李镗的“有事好商量”理念也被打造成兴化市政协协商议事品牌。据当地人赵雯介绍,目前保护与宣传工作会根据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各个文保单位的特色因地制宜,比如在状元坊侧设立“兴好有你”点位,市民可以在此了解李春芳事迹、为学业祈福;在郑板桥纪念馆宣传“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思想,推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研学游等。同时,各节假日在重点文保单位邀请淮剧演员演绎历史片段,与市民互动,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扩大兴化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022年,经多方选址,兴化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迁址设立在儒学广场,对广场周边的古建筑群进行整合布局,设置和建立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毕飞宇工作室等。通过精心打造,盘活儒学广场及周边古建筑群,让文物古迹增添文明传承因素,让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会“说话”,讲述文明,传承文明。

跟随着兴化文史专家郭保康的脚步,走过中原才子坊,记者看到了毕飞宇工作室。“每隔几个月毕飞宇都会回家乡,在这里和青年作家们共同研讨当代文学作品创作,旁边还有广场书屋,市民能随时取书阅读。”郭保康介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广场上每月会开设两期专家讲座,每期主题都与兴化文史相关,很荣幸第一期由我主讲,主题是兴化早茶,用这种方式宣传兴化文化,既贴近生活,又寓教于乐,很多附近的居民都自愿加入进来。”

相关专家告诉记者,新风貌与古建筑融合的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和儒学文旅街区,因其观赏价值与教育意义并存,激发了兴化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和认同,让更多市民在游历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文化,接受先进思想的教育和道德模范的引领,让文明传承迸发出新的活力。

编辑:王魁 袁婷

校对:王晶

责编:姜景旸


网站地图